创建 “有温度”的信息化校园
——无边界学习和统一认证平台助力教学和管理的探索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是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全国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教育部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是温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未来学校”,在省内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近年来,学校在信息化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其中“无边界学习”和“统一身份认证”在“学”与“管”两个方面摸索出了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打造了全校师生都能获得最优发展的“有温度”的信息化校园。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互联网+教育”模式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各方面的改变。浙江作为全国新高考改革的两大试点省市之一,处于新课改、考改背景下的高中学校都面临着教学和管理等模式转变的挑战。改革带来压力,也给普通高中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如何提高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方面应用的深度和效率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有效性问题
从多媒体走进教室,课堂容量越来越大,但教学有效性问题始终存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程度、教学目标达成效度基本凭借教师的经验,教师和学生个体经验、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差异巨大。如何利用技术化的手段来弥补师师、生生间的差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堂以外的关注度问题
学生40分钟课堂以外的学习情况是另外一个关注的重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放假期间是教学管理的真空,甚至会造成“5+2<7”的现象,加上浙江高考采取7选3模式,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考试时间,如何创设一种“泛在”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课后的知识复习、问题答疑、兴趣拓展、选修先修、个性化定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3.质量与技术的平衡问题
对普高而言,教学质量是生命线,任何新模式的推广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家长、学生甚至教师,对于创新教学方式的接受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新项目的推进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如何平衡好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
4.技术的有效落实问题
在信息化过程中搭建起来的众多应用系统之间需要实现数据互通,要把现有数据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对后续采用数据“勾画学生形象”提供基础数据保障,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后,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参考项目,如何把学生整个高中生涯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记录,建立“移动德育”系统,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考验着信息技术是否能有效落地。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1.课题引领,自上而下,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
学校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一方面确定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方向,设计了由教学服务、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党政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卫六个模块组成的智慧校园架构,既明确了建设方向,也便于集成化管理,做好预算规划,避免临时项目上马资金不足和冗余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为理论指导,以研促建,推动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多项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结题、获奖。
2.单点突破,搭建“智慧教室”尝试多种教学模式
学校尝试在传统教学中融入智慧应用模式,在智慧教室中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以任务单的形式梳理知识点,在课中结合平板教学的优势,设置分组讨论、抢答、实时上传、过程回放等功能,方便教师清楚把握学生的接受情况,对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的共性问题进行课上分析、解惑,余下的题目以微课的形式由学生课后点播查看解决,满足个性需求。
3.内外兼修,创设“无边界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
针对不同需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按需定制的泛在学习环境进行了如下尝试:
①重视微课制作。以课程改革、选修课开设、翻转课堂、各类比赛为抓手,组织教师制作校本课程微课集,培养一支善于做微课的教师队伍。同时从2013年开始,利用初升高暑期时间,依靠学校“微课网”,面向新生推出初高衔接课程,提供衔接课程微课集点播,并在开学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填补知识空白,让学生更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用足、用活微格教室。教师每学期一节的公开课都要求在微格教室进行直播,家长实时观摩,了解学校教学方式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可供其他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利用微格教室录播系统录制课堂教学,剪辑后上传至“微课网”供学生点播,积累优质资源;利用微格教室进行直播互动课程,面向新疆拜城高中开始实施外教口语、生涯规划、主题班会等直播课程,在平衡教学资源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③利用外部直播授课平台。与几家公司合作对课程进行网络直播,内容以培优、补差为主,自愿参与,填补假期中教学真空。在试点班级采用网络授课方式,利用周末时间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各学科视频课程资源可供学生随时回放查看。截至目前,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累计万余人次、几千课时。
④购买课程。以兴趣拓展、选修课程为主,累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节日》等多门视频点播课程,课前预习、课上问答、课后评价形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较好解决了建设课程资源力量的薄弱问题。
以上模式对传统教学作了有益补充和拓展,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后续还准备补充在线答疑互动平台,解决住校生课后答疑问题。
4.融会贯通,打造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
通过LDAP双向协议,打通各类应用的用户登录瓶颈,同步省学籍管理系统数据,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后可直接进入个人应用门户。门户内容根据用户的使用权限由各个业务系统推送,所有应用即插即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应用,便于模块化完成功能设置、打通各系统间数据壁垒,配合各种数据的采集进行可靠分析。构建统一应用门户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管理和内容整合。全校师生一人对应一卡,可完成所有身份认证,包括消费、签到、登记、门禁、借阅等所有单点登录,实现一卡走遍校园。
5.关注细节,结合互联网和穿戴设备尝试大数据“勾画学生形象”
利用定制手环在两个“智学班”中开展应用,把校园卡的信息写到手环中降低携带感,通过蓝牙等方式省略刷卡行为,配合翼闸、卡机、智慧班牌等互联终端解决多环境下的行为管理。除具备所有校园卡的功能之外,对学生的心跳、运动量、睡眠、轨迹、考勤等方面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管理,配合手机APP,将学生在校表现量化为数据。
学校打造的智慧食堂在实现自动结帐之外,对餐食种类、摄入量等进行采集和统计,结合运动和睡眠、心理健康测试等数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进行动态记录和分析,可以对个别学生的饮食搭配、运动习惯、情绪波动等进行合理化分析及主动干预。
学生发展平台集中学生在校方方面面的数据,用大数据“勾画学生形象”。解读数据背后的密码,教育也就越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三、成效和经验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在“无边界学习”建设中,教师素养不断提升,在近两年的“一师一优课”评比中,选修课程均获市级二等奖以上,其中省级优课三节,部级优课一节。在2016年温州市微课大赛高中组别中囊括11个奖项,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学校“微课网”上积累了500余个微课视频,校内公开课视频资源累计达到近1TB。
2.建立了有推广价值的模式。选定为温州市政府“未来学校”项目试点校,智慧教室试点的创新班在高考中,一段上线率达80%,远超同类班级平均水平,创新班教师陈雪金被评为市名师。
3.收获了师生和家长的信任。学生和家长对于无边界学习模式逐步接受,授课效果良好,应学生需求所有科目都参与到了直播课程之中。《万里互联——温拜课堂》系列直播课堂也被《浙江网》《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