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教育云 助推现代化
2012年,东阳以获批首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为契机,从基础设施、机制创新、服务管理、推进融合等方面合力推进,通过对教育云平台规模化和常态化应用的持续探索,构建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新模式,提升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广大师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东阳人民群众对东阳基础教育质量普遍满意的同时,也提出许多意见与建议,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育发展依然不够均衡;二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亟待进一步满足;三是东阳外来务工人口众多,如何让3.8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使他们更加安心地服务于东阳建设,一直是东阳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1.实现整合,构建教育新环境
新建东阳教育云,与国家、省平台实现无缝对接,高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云平台各管理系统、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了以网络学习空间为中心入口,单点登录、跨系统应用;全市80个课堂自动录播教室、2445台移动学习终端等统一接入东阳教育云平台。通过三项整合,东阳教育云平台形成了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信息聚合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家校沟通中心、精准评价中心和资源交流中心,初步创建另外“云+端”教育新环境。
2.创新机制,确保教育新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技术支撑中心、网络课程辅导中心、云应用指导中心和资源调配中心等部门,各中小学校成立教育技术处,纳入学校中层管理,配备专职人员。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自2014年起每年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完善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政策,建立运行维护保障的长效机制。
探索企业合作模式。与优质企业合作,对教育城域网、云数据中心等建设项目采取租赁方式,在设备管理、技术维护等方面获得企业力量的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企业参与建设、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持续使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机制。
提升队伍信息素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考核中,将教育技术能力(中级)纳入教师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自2013年起,逐步完成了592名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1143名的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能力培训、396名的技术人员支撑能力培训、215名的教科研骨干的云环境下教科研能力培训、9000余名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中级)或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
拓展资源建设渠道。制订《东阳市网络课堂教育资源建设若干规定》,成立教育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小组,把每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成果评比都作为精品资源的收集和完善过程。建立教师个人资源及时上传空间共享制度,逐步形成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授课的优秀应用案例体系。
健全应用评价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作为教师考核评优的必要条件和名师应尽的义务,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安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质量等一起以单列形式列入年终考核,及时总结试点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
3.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新水平
校园安全防范。云平台中的智慧校园智能安防系统是一个多维、可控、可视,能实现动态侦测、智能分析、告警联动、应急指挥的市镇校三级校园安全智能化管控体系。如东阳市外国语小学等寄宿制学校通过巡更系统来完成对巡更人员和巡更工作记录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还可详细记录一定时期的线路巡更工作情况。
阳光食堂管理。学校直接在云平台上安排菜谱,系统自动计算采购食材原料的品类及数量,自动分单处理并第一时间通知配送公司,并对学生一天营养进行估算,保证菜既新鲜又不浪费。一旦食物出现问题,基本能够实现源头可追溯、责任可追究。
透明厨房监控。各校在食堂的配菜、烹饪、就餐、食品原料贮存等区域的重要位置安装视频监控,实现透明、规范、程序化的立体监管。学校监管人员登录云平台监控管理系统就可看到食堂人员的整个工作流程,并可通过电视屏幕向本校师生公开播放,实时监督。
装备智能管理。依托教育云平台的教育装备智能管理系统,教育装备“配、管、用、修”四个维度数据互通互联,使用教育装备“配、管、用、修”更科学、更高效。系统还能就教师、学生对教育装备使用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形成使用报告。
4.推进融合,拓展应用新舞台
与课程改革相融合。各校利用教育云不断创建选择性课程环境,创新教学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教育。如横店小学教育集团近5000名学生通过云平台网络空间,能便捷、高效地自主选择社团活动。东阳还积极探究教育云环境下少先队课堂建设,创建“红领巾东阳云”,形成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网上少先队”。
与办学特色相融合。东阳全市中小学将传统办学特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或与笛子、围棋、书法等特色教学巧妙融合,或开展全息阅读、游戏+动漫教学等创新应用。如江北小学教育集团茗田校区二年级学生徐来将水培风信子的照片上传到教育云平台的“水润”客户端,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天她将植物带到学校,生成相应的二维码,之后每天的观察记录都能通过扫码即时发布在客户端。集团总校长叶为燕说:“平台的延展性和包容性为实施‘水润’教育提供了良好载体。”
与科研活动相融合。充分利用教育平台促进科研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变革科研组织与活动模式,打造新一轮 “教研共同体”“科研协作体”,不断拓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如在云平台中开展全市“校长课程讲座视频大赛”,讲座视频统一上传至教育云科研空间,网络评选与专家评选同步开展,并可供全市校长、教师学习探究。
与家庭教育相融合。通过教育云平台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沟通模式。收集和整理健康保健、习惯培训等优质家庭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特点定向推送给家长,定期通过云平台开展家长会,强化与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交流沟通。如东阳市南上湖小学各班班主任每学期都通过教育云平台开展一对一的视频家长会,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5.形成模式,学教双赢新气象
项目学习个性化。学生通过空间小组开展项目学习、探究性学习,形成了主题选择、任务分工、问题研究、总结报告等系列模块。如“鲜肉旅行记”项目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云平台及时交流讨论,相应的研究数据、总结报告与视频资料也在平台空间呈现,在个性化的项目学习中养成观察、分析与协作等能力。
自主学习分层化。东阳将教育平台(云)与移动学习终端(本)对接后,形成“云本融合,分层教学”的模式,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一对一数字化作文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分层推送不同难度的病文让学生修改,不同水平的范文让学生参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课堂常态化。东阳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合作,城区学校与山区学校结对,广大名师、一线教师分批承担名师讲堂、公益课堂、同步课堂、微课堂等网络课堂的建设任务,形成“双向互动”“单方接收”“远端授课”等多种网络课堂模式,有效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缓解了有偿家教等社会问题。如东阳市外国语小学美术教师吴佳燕每周为山区三单小学远端授课,指导孩子们作画。
网络备课全员化。教师通过平台开展网络备课,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备课质量,形成了 “校内齐备、校际协备、专家领备”的网络备课模式,通过平台逐级优化教学设计,打造“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如吴宁第二小学校长楼美刚带头积极分享平台备课的实践经验,包括学习培训、运用提升、困惑探讨。
网络教研规范化。通过教育云平台形成了课堂展示、主题研讨、视频点播三种网络教研模式。小学语文教研员吕老师说:“东阳全市有一千多位小学语文老师,常规教研活动无法让每位老师都参加,通过空间就可让老师们足不出户均等地参与教研,促进了专业化水平的同步提高。”
教学评价精准化。全市形成了以五大教研基地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教学的应用模式。各校利用个性化教学评价系统,对师生教学情况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如东阳市外国语学校对学生成绩、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成长曲线进行个性化分析,精准定位每名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并出具专业学科测评报告作为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创设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学服务。
三、成效与经验
1.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均衡大突破
截至2017年5月,入驻东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机构空间241个、班级空间9977个、教师空间8911个、学生空间和家长空间各129541个。师生空间日志总数为26596122篇,空间小组数9177个,网盘资源总数2206270条。依托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988次,参与活动教师36741人次。通过平台开设名师讲堂860节,公益课堂1318节,同步课堂1050节,各种微课有4067余节,另建有优质少先队“自主队课”376节,开展“辅导员工作常规”“少先队课程评价”等31项活动,仅公益课堂一项受益学生就达160万人次,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提升师生能力,实现个性发展大突破
从2013年至2016年,共有349名师生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基础教育微课大赛、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比赛等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评比中获省级以上个人荣誉,179件学校作品获省级以上集体荣誉。2014年4名教师荣获浙江省特级教师,2015年有16位教师获省市教坛新秀,2017年有20位教师获省市教坛新秀。
3.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综合能力大突破
在国家和省教育质量综合监测中,东阳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其中2016年26项检测指标,小学有21项指标列全省前5%,23项指标显著高于省平均;初中有7项指标列全省前5%,20项指标显著高于省平均。
4.初具示范效应,实现经验推广大突破
东阳先后应邀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会议中作典型发言。案例《漫步“云+端”智慧“教与学”——浙江省东阳市智慧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成功入选《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16》。省内外30多个地市、县教育局先后来东阳参观考察教育云试点工作情况,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东阳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