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15页的成绩报告单
信息化究竟能给教育带来什么?如何在学校里用好大数据?2014年以来,衢州市书院中学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建立了15页纸的“私人定制报告单”制度。
报告单采用大数据对每位学生成绩进行系统化分析,除了判断各科目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会对个人能力做综合评价,就像一份细致全面的“体检诊断报告”。
透过这份报告单,学生可以准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此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教师则能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上的问题并予以修正。
一、挖掘分数背后的价值
2016年2月,又到了发期末成绩报告单的时候,书院中学初二(4)班学生小江有些忐忑不安。可是当老师下发成绩单的时候,她不由地吃了一惊:原本半张A4 纸大小的报告单,竟然变成了厚厚的一沓纸。她不禁疑惑:成绩报告单不就是几个学科期末考的分数吗,怎么会有这么厚?
怀着好奇,她翻开这份足足有15 页的《成绩及各科知识点、能力综合评价报告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传统的成绩报告单,一个长方形表格清楚呈现了自己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这5 门科目的得分和总分,以及班级和年级排名、班级和年级平均分、班级和年级最高分。表格的下方则有张柱状图,图形的方式更直观地反映了个人的学习状况。
而接下来就是小江从未见过的——《各科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表》。表格对自己每门科目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都做了具体分析。例如语文学科,报告单上就写明说她“语言运用:掌握偏弱,基础不稳,需要重点提升”,“写法分析、主题理解、行文思路分析、文言翻译、内容分析,尚有欠缺,但有提高的空间”,而其他的知识点都“掌握较好”。分析表下面还附有一个雷达图,具化的图像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有欠缺,哪些方面的表现又超过了班级平均水平。
最后还有一张个人能力层级综合评价表,反映了学生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三方面的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到底是优秀、良好,还是一般。
仔细读完这份报告单后,小江说,以前看着“触目惊心”的分数,似乎没那么扎眼了,她更加关心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和能力评价的这两大块,它们比单纯地看分数,帮助性更大。
小江的感受也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印象,三年级组长、语文教师聂天敏说:“学生们第一次看到这份报告单都挺震撼的,家长也感到挺惊喜的”。聂天敏觉得,以前的成绩单格式简单,外加上学生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的分数,所以拿到成绩单也不会细看,但现在这份升级版的成绩单报告 “干货满满”,有许多值得研读和参考的内容。学生们可以尝试着把报告单和试卷匹配着一起看,在明确自己的欠缺之后,再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提优补差。
考试评价是初中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内容。在书院中学,考试评价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地分数描述,学生、教师、家长获得的信息仅仅是各学科的成绩、排名及进退情况,数据主要体现其区分、排位、选拔的功能;
第二阶段:数据进一步细化,“小题的得分情况、三率分析、学科均衡度、超均率”等多个角度的统计,为学校客观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这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依旧存在迭代的需要;
第三阶段: 2012年以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怎么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分数呈现意义”,更好地凸显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个体发展的作用,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
二、大数据下的二维精细诊断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推动下,打破时空分割的“泛在教育”正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目前网络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但如何让这些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书院中学认为,第一步就是要做到“精确的诊断”,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的诊断机构。
2016年底,书院中学深化了基于大数据的“二维(知识+ 能力)教学质量诊断系统”开发研究。
很快,一套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知识+ 能力”以及本校学生情况设计“双向细目表”率先诞生了,这也是学校进行确诊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学校又相继设置了新的测试工作流程,按照“制定测评标准、形成测评工具、实施数据采集、分析数据样本、促进行为改进”五个环节开展学业水平诊断工作,最终系统可以围绕“知识、能力”两个维度合成出“学生、教师、班级、学科”四类数据。
现在,学生能在报告单上看到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能力水平;教师除了能看到自己所教班级和科目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况,还能将自己班级和其他班级作对比,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校则可以综合观察学生个人、教师个体、班级、学科集体的情况,并做出诊断,实现了“一举多得”。
三、合理配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
从分数描述到“诊断报告”,再到个性化错题本的自动推送,书院中学的“教学诊断数据化”工作使学生层面的“补短板”行为得以大规模高效实现。
学生在数据驱动之下、在习材的推送引导之下,摒弃了过往“广撒网”式的盲目补习,开始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行为,这就是数据化工作带来的价值。
实际上,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刻意练习”发生,其实是从“减负”思维走向“合理配负”的思维,是下一步“学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的开始,更是建构“主题式学习”、建设“社区型学习环境”的关键节点所在。
初一班学生小邹正在向科学老师请教“运动和力”章节的一个知识点,原来她的成绩单报告单很清楚地写明,这些方面需要加强。小邹说,新的成绩报告单里干货满满,提供了非常多有用的信息,帮她准确找到了薄弱的环节,现在只要看各种对比图,就能明白自己的进步空间。“现在找准痛点,以后考试就不怕被同一个知识点绊倒两次了。”
科学老师叶绍华则认为,“二维(知识+ 能力)教学质量诊断系统”快速又精细,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帮手。
有一次考试后,叶绍华发现自己班和另一个班在“血液循环”这个知识点上的得分存在较大差距,于是他就连忙去请教另一位科学老师,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方式,然后进行对比。很快他意识到是自己在某些内容的讲授还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地从整体上认识血液循环系统。于是,他就针对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了更正和补救,之后的教学也更有针对性了。
在数据驱动之下,学与教的行为双双得以反拨,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正是学校最期待的效应。
四、服务高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成长
科技的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利用科技力量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被频繁提及的人工智能等词汇更给了书院中学更大的灵感。
“今天我们的教学评测总体上是基于内容的精熟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怎么在现行的教学测评体系中,更好的培育人的高阶能力?怎么建构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之间的关联?” 很快,新一轮的教学测评体系建构又被学校提上了发展日程。
2017年以来,书院中学又着重推进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二维诊断系统中的细化研究,在梳理每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建立知识背后的能力层级评价,并把这个评价作为未来项目推进的突破点。为此,学校还搭建了综合素质的评价框架,从品德素养、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四大方面,以评价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希望在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帮助下,在现有的二维诊断系统基础上,通过课程搭建起基于“高阶能力”校本课程,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未来,怎么应用信息化的技术,通过评价变革,对一个学生综合画像,将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借力大数据,书院中学的“成绩报告单”将会发展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每个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