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化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
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所制做的石器,如斧头、大砍刀等都比较规范。人们已认识到在生产中使用标准会省时、省力。书面语言、图形和符号,都需要统一才可能相互交流。
秦始皇下令简化赋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制服,统一了汉字,所有的马车都要有同样尺寸的车轴,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都鼓励了地区间的贸易,增强了国力。
冶金技术,与测试样品对比色差控制合金成份,保障性能。
古代建筑:砖、瓦统一尺寸。
古代简单的计量标准:“结绳记事”、“滴水记时”、“伸掌为尺”、“手捧为升”、“迈步立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驰道、统一货币、统一兵器”等重大政策。
标准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北宋活字印刷术,成功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原则和方法。
二、国际标准化历史沿革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生产力很低,交通很不发达,自给自足和小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生产原料都来自国内,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
开展国际标准化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大量剩余产品需要销住国外市场。原料需要经国外进口。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需要相互的、准确的传递信息。这就需要对语言、名词、术语、计量、图形符号、尺寸规格、技术要求等进行国际协调,制定统一的国际规范。
18世纪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标准化蓬勃发展。
最早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领域:1870年和1872年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就米原器及其复制问题进行协商。会议规定:长度测量用的新标准,是在摄氏零度时保持1m长的铂铱合金米原器;在巴黎设立国际计量局。1875年5月在巴黎召开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外交会议,签订了《米制公约》。
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开端: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和公斤国际原器作为长度和质量标准采用。
1906年6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负责电工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将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研究”,通过标准化管理途径提高生产率。
1926年,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团体(当时约有20个左右)在纽约开会,决定成立国家标准化协会联合会(ISA)。
1946年10月14日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在伦敦开会,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并于1946年10月24日在伦敦召开了这个组织的第一届临时性代表大会。1947年2月正式成立ISO。
我国是ISO创始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1978年9月1日,我国以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名义,重新加入ISO。
三、新中国标准化的历史与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就在中央技术管理局设置了标准规格处,专门负责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
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标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工程制图》
从1949年后开始到1955年间着手建立了企业标准和部门标准。
1956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时设立了标准局,进一步加强了标准化工作。
196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标准化工作会议,确定32个研究院、所和设计单位为国家标准化核心机构,使标准化工作有了进一步推进。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中国的标准化事业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拨乱反正后,1978年国务院颁布《工业二十三条》时,对搞好标准化工作又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并在1978年5月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
1988年7月,在原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基础上组建了国家技术监督局。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使标准化工作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
因此,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四、教学仪器标准化工作
1979年,教育部制订了第一个部标准-JY 1-78《演示用大型电表技术条件》。
1979年~1987年,共制定了299项部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规范和发展教学仪器产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1987年,经原国家标准局批准,成立“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小幼教仪器等六个分技术委员会。
目前有效的教育行业标准共13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