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杏仁: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奋力谱写浙江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8- 03- 01 09: 40

(2018年2月7日)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省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责任十分重大。

  刚才,我们表彰了2017年度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市、县(市、区)教育局。从去年考核情况看,大家的分数非常接近。这说明每个地方工作都很努力。我们好中选优,确定22个优秀市、县(市、区)教育局。希望通过科学考核,搭建比学赶超的平台,形成比学比做的氛围,激励各地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我们对高校,也建立了教学业绩考核、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希望全体教育人自觉参与“比学比做”,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谱写浙江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两个高水平”的总体部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总要求,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新方位新使命,谋划新思路新举措,部署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各项任务。

  下面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讲7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浙江教育现代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017年,围绕“迎接十九大、学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主题,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公平与效率、改革与稳定、质量与规模、均衡与特色的关系,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各地各高校党委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政治担当不断强化。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班子落实“一岗双责”,认真履行分管领域和联系地区、高校的意识形态、基层党建、安全稳定三大责任。集中精力谋全局、谋大事,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部署,在全面调研基础上研究制订实施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政策措施。第一时间组织全系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干部轮训,创新学习载体,推动“十九大”精神入课入训入脑入心。与省委组织部一起起草并以省委办公厅名义印发《浙江省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针对巡视反馈的共性问题,提出“八整治、八提升”专项行动。7所巡视“回头看”本科高校和14所新一轮被巡视高职院校党委认真抓好巡视整改。突出高校二级学院、民办高校、中小学校等党建薄弱环节,各高校制定了抓基层党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高校全面建立二级学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14所高校开展了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全面落实年”活动,通过打造“党建+”增强版、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全面提标行动等“十大举措”,全面消除123个“三星”以下软弱基层党组织。把中小学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体系,召开全省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对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和中小学书记进行专题培训,还开展了中小学党建工作专项督查调研,22所民办学校成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基地。各地各高校涌现了一批先进党员和党支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高规格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高标准制定我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对文件中的10个方面40条60项具体任务逐条分解到相关部门。同时针对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层层递减”的状况,及时督促检查贯彻落实情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暑期召开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对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再辅导、再学习、再动员、再部署。各高校积极实施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全省高校新建马克思主义学院8所,新增高校辅导员236名,新配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122名。广泛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入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组织大学生参与“剿灭劣五类水”“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编制浙江版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把中小学生德育要求融入“日常”、融入“细节”、融入“行为”。出台文件加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首次全国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杭州召开,我省作了经验交流。制定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政策文件。积极普及心理筛查,心理危机识别与早期介入干预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地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蓬勃发展,得到中央深改办督查组的充分肯定。连续第8年向社会公布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在相关高校和各地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比赛全程实现“零事故、零投诉、零争议”;我省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数、奖牌数均列全国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半年实现首轮高考改革的平稳落地,经第三方评估取得成功,高考录取率提高3.8个百分点。下半年针对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等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台了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就调整学考选考时间和次数、建立选考保障机制等作出新的安排,同时组织教指委研究并指导高校明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范围。出台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与高考改革、课程改革相适应。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全系统办事事项实现“八个统一”,教育厅本级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检查评比评估事项由117项减少至57项;遴选78家单位、12项改革项目开展教育“放管服结合”和“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国家试点,有7个县(市、区)还承担了国家义务教育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起草并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研究“1+7”政策体系,既支持发展,又规范管理。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以游戏教学为主体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改和中职课程改革。继续推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扩大到33个县(市、区),鼓励开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出台针对性政策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临时性短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出台《浙江省高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指导意见》,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和来源,高校留学生总数和学历生数分别同比增长13.4%和19.1%,学历留学生占比首次过半,外国留学生占我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3.2%,留学生数量居全国第4位。全省已建成6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统筹安排1200余名归国人才子女入学。

  (四)基础教育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颁布《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第二轮10个基础教育重点县赶超势头明显。全省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78个,95%的中小学建成标准化学校。制定并启动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84个县(市、区)已全面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大班额班级数由801个减少至124个。全省66.14%的中小学校建有创新实验室或学科教室,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空间。打造中职教育“名校名师名专业”,立项建设20所名校、42个名师工作室、43个大师工作室、43个中职品牌专业和43个中职优势特色专业,扶持110所薄弱中职学校建设194个主干专业。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援助任务。

  (五)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湖大学创办工作顺利推进。重点高校和省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全省3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数量居全国第5位。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A+学科数量位居全国第三,A类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省属高校5个学科进入全国绝对排名前5,进入前10%的学科由第三轮的3个增加到4个,进入前30%的学科由10个增加到25个。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幅度提升,根据公示结果,浙江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予自主审核高校,省属高校新增博士单位2所、硕士单位1所,新增32个博士点、161个硕士点,硕士点增量居全国第一。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我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农林大学2所高校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启动第二批省重点高校建设。遴选确定第二批7所省重点建设高校、5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15所优质高职院校。完成5所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工作。各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校长教学述职和教学巡查成为常态。以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全省高校新增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33个本科专业、36个高职高专专业,停招或撤销8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高专专业。适应“全面两孩”政策,高校主动增加了儿科专业和医务人员培养。适应信息化学习需要,组织96所高校建设160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学生达到23万人。我省高校在全国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总冠军。

  (六)教育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2017年全省高校共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省特级专家、省千人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70名;高校新当选“两院”院士6人,其中省属高校本土培养1名。新评选产生133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涌现了一批像陈莹丽、童淑芳、方叶平等一样的优秀师德典型。

  (七)坚决守住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底线。围绕“平安护航十九大”,各地各高校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校园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校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校园卫生安全健康行动等活动,重点防范学生溺水、防范“蓝鲸”死亡游戏、防范校园火灾、防范校园欺凌、防范校园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校园贷金融风险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全年非正常死亡学生人数比上年下降9%。

  2017年初承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有的超额完成。启动建设幼儿园329所、完工249所;资助重点县(市、区)42所中小学引进53名外籍教师;资助202名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2543名高校优秀学生公派出国研修、学习;为全省中小学校配备20600套移动学习终端,改造教室灯光6890个;资助全省普通高中建设514个学科教室和110个创新实验室;开通智慧学习广场,新建3000个微课资源和100个家长学校精品微讲座;遴选413名校长和教师参加“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完成建设15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完成建设157个中小学笼式足球场;建成348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95%以上公办中小学食堂餐饮服务量化等级达到B级以上;下沙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完成结顶。

  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有新提高。根据省统计局调查中心2017年社会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我省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2017年比前三年的平均值提高2.3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的工作,是改革开放40年浙江教育发展的一个节点,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经过历代教育人接续努力,浙江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进入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

  从受教育机会看,我省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14.4年,各类教育普及化水平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均衡程度看,我省教育的城乡差异是全国最小的,并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有54个县(市、区)达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从育人质量看,我省作为中国区的一员,在PISA测试中,学生的数学、科学、阅读三项成绩位居中国区参与试点省区第一位(除上海外)。从教育公平看,我省较好地解决了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在全国率先实行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升学的政策,全省4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全部建成了特殊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应助尽助”的资助体系。从社会贡献看,2013—2017年我省高校为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三大奖共42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7.8%,排全国前六位。全省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约30万名高素质人才资源,有力支撑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党的十九大把教育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战略地位来看,从我省建设“两个高水平”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当前我省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工作主题。

  教育发展重点逐步由普及为主转向提质为主。目前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8.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2%,普通高考录取率持续超过90%,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但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全省尚有1000所左右未定等级的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偏低,城市和城镇幼儿园超班额的情况比较突出。高水平大学资源不均衡,除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其他高校总体实力不够强,与人民群众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期盼不相适应;高等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逐渐从普及走向提质,加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建设重点逐步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为主。当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办学条件已处于全国前列,从硬件条件上看,也已经基本达到现代化要求。但软件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教师队伍无论在师资数量还是执教能力上,都与现代化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我省小学的生师比在全国排名倒数第4;素质教育发展不够充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一些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实践能力不强。高校学科专业“高原不高、高峰不足”。学校建设的重点必须加快转移到以质量和水平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来。

  教育教学要求逐步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我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PISA测试结果也表明我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业成绩都十分出色。这与扎实的文化知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这一测试也显示出我省学生另一方面的欠缺:作业和学习时间过长,课外出于兴趣的阅读较少,合作学习能力欠缺。教育必须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只会读书的“两脚书橱”。这就要求我们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共享了人类的智慧,拓展了人类的大脑,学习已不再限于学校,变得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教育应该适应这些变化,充分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维培养、能力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事业发展模式逐步从内生发展为主转向协同发展为主。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覆盖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体系,总体上满足了终身教育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们不能闭门办教育,也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办教育,必须更多地开放办学,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之路。要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医教融合等多形式的协作发展,使教育与社会更加紧密结合,更多地利用各方面资源发展教育事业。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

  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今后3-5年,是我省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作出的系统部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自觉扛起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凝聚共识,合力谋划我省教育的“奋进之笔”。

  (一)必须坚持“四为”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方向,就是民族的方向、未来的走向,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青年、有什么样的未来。没有什么担当,比肩负民族的前途命运更伟大;没有什么使命,比培养一代代的接班人更崇高。“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和培养青年的责任,最终要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位老师身上。登高才能望远。我们每个教育人都要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自觉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片面教育观、政绩观、质量观、成才观,自觉履行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我们强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体现到管教育办教育上,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打折扣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省两大战略重点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立足浙江教育发展的新的起点,从实现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更高水平的教育,既是“两个高水平”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两个高水平”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推进各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浙江人民的受教育年限预期。以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各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水平。我们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以超常规思路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支撑力和创新贡献力。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互联网+教育”的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的系统性变革,用智慧教育引领和促进教育现代化。

  (三)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盼。办人民满意教育,这是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总要求。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宗旨所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一,就是能够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我们要强化教育薄弱环节,关注教育弱势群体,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地区、每个孩子,使有质量的教育覆盖每个学龄人口。我们要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品质,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我们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与新经济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人才红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多倾听来自群众的声音,多关注源自教育的焦虑,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和堵点、痛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和动力。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教育拥有现在的发展成就,主要也是得益于改革,教育改革是浙江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当前,我们的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矛盾,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更要用改革的思路来破解。教育系统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敢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破除制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内涵发展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改革,着眼于补齐教育短板、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激发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正确认识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找准影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和瓶颈,瞄准社会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要坚持效果导向深化改革,努力在“落地”上求实效,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上出实招,把学校、教师、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应首先评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承受度。要坚持重点突破推进改革,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推进民办教育改革、教育“放管服”改革、教育对外开放等,以此带动整个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

  (五)必须坚持全面从严,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把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引教育航向的灯塔。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升党的组织力、战斗力、号召力。要把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结合起来,用清廉铸就忠诚,用忠诚凝聚力量,全面建设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打造“清廉教育”,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政治保障。

  三、实施“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做强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最本质特征,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2018年,要继续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同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保证全党服从中央,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在全系统开展“大学习”,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高校中层干部开展“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各高校要主动开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工作。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开展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深化和拓展高校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政策意见,召开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切实发挥中小学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地党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局党委(组)要负起直接责任,加强对所辖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导。加大民办学校党组织的组建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理顺民办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研究制定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标准。严把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加大在高知识群体和留学归国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指导教育系统各民主党派探索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拓展视野加强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健全追责、问责机制。定期开展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分析研判,防止社会面风险向学校传导。依法依规审批和管理涉外办学。筑牢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的“防火墙”。加强对课堂、论坛、讲座、网络等阵地的管理,规范大中小学教材审查机制,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遵守互联网法规,严守政治纪律,规范在网络等虚拟空间的言论,做到虚拟与现实一致、认识和行动一致。

  全面加强教育人才工作。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把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建立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根据人工智能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时尚产业、信息经济产业等专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高校调整完善和充实提高人才培养结构。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落实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推进人才强校。大力宣传教育系统优秀人才、优秀教师,创造更多的教育正能量。

  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压实安全稳定主体责任,坚决守住底线。健全“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防范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和演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计划。加强医教合作,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和干预机制,进一步防范和减少非正常死亡。高度重视防范电信诈骗、校园贷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等防控工作。

  四、实施“立德铸魂”工程,落实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立德树人,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兴教之本、立校之基,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使广大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组织高校力量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讲。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质量提升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计划等“三项计划”和文化育人工程、实践育人工程、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文明寝室建设工程等“四项工程”。高校党委书记要切实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配齐配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首批遴选20名思政理论课教师到德国参加培训。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建设一批示范性“易班”,完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总结推广“课程思政”经验,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做实中小学德育工作。用好国家统编德育教材,修订浙江省地方中小学德育教材,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用,推进德育融入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出台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德育综合示范区建设,统筹开展综合实践、生产劳动、心理健康、国防军训、研学旅行等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把文化校园、美丽校园、法治校园、健康校园等融合其中。推广并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引导中小学生爱祖国语言、学传统文化。组织实施地方方言资源的整理和保护工程。建好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深化体育美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在研究生中开设体育选修课程。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探索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体制改革。建设“足球改革试点县(市、区)+特色学校”的校园足球普及发展体系,优化足球课程,提升校园足球水平。巩固发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联赛,着力提高学生参与面、获得感。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导向作用。改进和完善中考体育项目设置。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学生军训改革。研究推进美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学生艺术素养监测。推进高雅艺术和戏曲进校园。发展学生艺术社团,组织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五、抓实抓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教育篇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实事。我们既要围绕实现“两个高水平”的目标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也要着眼于解决群众关切的公平和质量两大诉求,强化教育薄弱环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力争到2022年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简单的教育普及化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必须以公平、质量和效益为前提,既实现人的充分全面自主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健康发展,成为全省高水平现代化的支撑和先导。这一目标,要求很高、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必须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把一年的事做扎实,不耽误、不虚浮。

  2018年,要按照省政府“两优先、一同步、一加强”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的安排,实施好七项教育工程。

  (一)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浙江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着力解决普惠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和农村幼儿园薄弱问题。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学前教育网络,落实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乡镇公办园建设全覆盖。实施“幼儿园扩容和薄弱幼儿园改造攻坚行动”,推动各地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修改制定《幼儿园准办标准》。建立完善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机制,2018年最低标准为500元/生•年。积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师资水平和收入水平,坚决防止伤害幼儿事件发生。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强化初中教育,提升城乡初中教育优质均衡水平。重点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弱项、盲点。继续督促基础教育“重点县”加快补齐教育短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以县域为单位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异系数。按计划推进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和班额控制行动计划。继续做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完善随迁子女量化入学管理办法。继续推进公办义务教育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城乡交流,实现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全覆盖,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管理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推广小学弹性上学改革试点,不同学校、不同年段实行不同的上学时间,确保小学生有充分的睡眠时间、充裕的早餐时间、从容的上学时间,2018年每个设区市应有至少1个县(市、区)先行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办学校学区划分、调整和招生工作,把公平、优质、均衡和便民等要求更好地结合起来。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着力整顿个别民办学校招生乱象。总结完善各地多形式开展的“四点半学校”等办法,妥善解决中小学生放学后托管的问题。以信息化促进均衡化,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薄弱学校加快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大力探索通过“精准教学”实现“轻负高质”的新路子。全面实施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工作。

  (三)实施高中段教育特色协调发展工程。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布局结构,完善普职协调发展机制,着力加强普职互融互通,促进高中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打通普职之间的课程互选、学生互转,普通高中要加强职业技能课程,中职学校要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和核心素质培养。制订《浙江省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打造科学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不同的办学特色。推动出台普通高中生均拨款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改造扩建适应课程改革和选课走班的教学条件。按照“扶强、扶特、扶优、扶专”的思路,推进中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好名校名师名专业“三名工程”。对薄弱地区中职学校实施“均衡发展工程”,培育一批专门化学校和优势特色专业。扩大中职学生升学比例和通道,探索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改革试点。

  (四)实施高水平大学引育工程。制订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意见,坚持“提升存量、扩大增量”两条腿走路,努力以超常规思路推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全力支持西湖大学以新机制建设一流大学。探索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互补。抓好“双一流”高校建设,落实省部共建浙江大学的相关要求。加大力度支持12所重点建设高校,加强省一流学科建设,更加聚焦32个优势特色学科按照A类学科标准建设。指导和帮助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都市区等地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来我省落地办学,并重点向大湾区集聚;鼓励省重点建设高校与国际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和学科排名世界前50的专业性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完善实施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加强应用型高校和20所重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推进实施高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和推动各类高校在“强”“特”二字上做文章、下功夫。深入研究高教园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支持各类办学主体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投入。积极争取提高高校生均拨款基准定额标准并建立稳定增长的机制。

  (五)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把产教融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创新特色学院,加强服务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的专业建设,编制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实施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行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机制,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全面推行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形式的校企共同育人新模式,建设好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动“引企入教”,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支持企业继续办好做强职业院校。实施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六)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沟通,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继续开展省级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争取依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设立浙江开放大学。规范普通高等成人教育的秩序,逐步缩小普通高校举办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引导高校积极参与举办老年教育。探索实施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分互认和转换。加快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学习成果认定和累积。

  (七)实施特殊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段“两头延伸”,延长残疾儿童受教育年限。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类别,各地要落实学前教育和培智职高建设任务。全面推行个别化教育模式,总结推广随班就读、卫星班、医教结合的改革经验,提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水平。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教学和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置标准化建设。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六、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依靠深化改革,取得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发展水平越高,新老问题和矛盾就越是交织叠加,就越呼唤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比改革之初小,但我们改革的定力、改革的经验也都进入了新的境界。我们要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从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制订和实施《浙江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用“奋进之笔”续写好改革新篇章,勇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按照“八统一”标准,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的办事流程,创新服务举措,力争80%以上的事项实现在线办理。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各类进校园活动和“小手拉大手”项目,减少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干扰。开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试点。加快《浙江省教育督导条例》立法进程。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意见。汇总公布2019年拟在浙招生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范围。妥善做好各次高考的组织实施工作。全面实施中考改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里的指导意见,研究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要求,切实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小升初”择校热抬头等倾向。按照普职融通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同平台同批次同步招生。深入细致地做好考试招生各项改革措施的政策解读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今年我省将开展PISA2018测试工作,请各地积极配合做好工作。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广“安吉游戏”,组织各地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坚决纠正幼教小学化倾向。小学全面实施“零起点”教学。深入推进初中学校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我省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推进高校专业认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标准和水平。落实医教协同要求,推进工程技术、医学、农林、法律、新闻等领域卓越人才培养。做好与省委宣传部共建高校新闻学院工作。加强浙江省高等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完成500门课程线上运行。

  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根据省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配套文件,推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扶持措施、退出机制等政策规定落实落地,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和培训服务,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课业负担、时间负担、经济负担。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教师的现代化为前提。要把教师工作放到教育事业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更加重视教师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系统研究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措施。改革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师范生招录政策,更多地采用“三位一体”方式招录乐教适教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实施“师范教育创新工程”,推进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规范师范生实习学校和实习管理。改进教师培训方式。统筹规划和实施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特教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完善中职非师范专业毕业新教师“师范教育+企业实践”见习培训制度。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削减一批培训效果不佳、群众反映不良的师训项目和师训机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创新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的结构性矛盾和临时性短缺问题。研究解决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过程中的问题,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推动更多地方把一级教师及以下职称评审权下放给学校。改革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制度,实现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启动实施“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优秀本土人才。实施“浙江省杰出青年学者”培养工程,健全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访问学者”和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培养制度。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在国外设立引智中心,争取引进若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遴选并建设一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鼓励中小学校引进高学历师资。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打造“留学浙江”品牌,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来我省高校接受学历教育,并以此推动高校加强外(英)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群建设。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和人文交流。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跨境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多途径拓展我省师生到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为国际化人才落户我省创造条件。

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在改革开放上有新作为。敢不敢改、能不能改、善不善改,既反映了能力水平,也反映了忠诚担当。全省教育系统要以更加积极有为、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使各项教育改革措施既有顶层设计,又能基层落地。改革越进入深水区,越要彻底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用务实担当、真抓实干的作风,力求各项改革取得突破,取得实效。

  七、抓好教育系统自身建设,打造“清廉教育”

  今年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清廉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全省教育系统要围绕建设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的目标,积极打造“清廉教育”,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政治保障。

  (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永远不能有歇一歇、松一松、缓一缓的念头。对照中央和省委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省委教育工委已经研究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各高校也要抓紧制订。要下大力气整治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幅度精减检查评比评估评审,尤其是狠刹做台账、查台账的风气,各类检查不得要求基层和学校专门做台账。要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要公开通报,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巩固教育系统反腐败成果,全面总结高校巡视成果,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四种形态”运用水平。坚持党风廉政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查找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执纪监督。今年,又有一批高校要接受省委巡视,各高校要把巡视整改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人民群众对教育是否满意,首先是对教师是否满意,因此教风往往直接反映了教育的风气。要引导广大教师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全面营造清正教风。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和管理,严明师德红线,在各类教师评价考核和使用聘任中全面实行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失范通报机制和曝光平台,严肃惩治侵害学生身心健康、收受学生礼品礼金、学术不端和其他丧失教师职业道德、违反科学精神的行为,坚决清退严重违背师德师风要求、发生教育腐败行为的教师。严肃查处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行为,切实落实中小学教师不得到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兼职的要求。

  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发现和宣传,大力选树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组织评选省级优秀教师暨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中小学师德楷模、特级教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省级奖项和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先进集体、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国家奖项,以典型引领崇高的师德风尚。

  (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和九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落实的重要性。能不能抓落实,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还是是否讲政治、讲大局,是否维护权威、保持一致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对高级干部提出了“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5点要求。这是对高级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对照、自觉践行。在教育系统要大力倡导“三强四提高”的作风:强学习、强谋划、强责任;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执行力。

  强学习。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也要加强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宏观领导和统筹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要学而深思、学而有得、学以致用,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受教、边提高,通过学习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强谋划。各位书记校长、局长都担负着管理一地一校教育事业的责任,地位重要、使命重大。作为领导干部,既要着眼长远谋规划,又要立足当前抓发展,妥善解决好方向与路径、目标与措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设计重大项目、推进重大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强责任。责任就是担当。很多时候,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敬业比水平更重要。我们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自觉扛起肩上职责,不负时代不负党。

  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高度看教育,按政治要求抓教育。教育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意识形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领导意识,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教育系统各个领域,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体现了作风,也体现了水平。“慢作为”也是歪风,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拿出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干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马上就办,立说立行,不拖、不等、不推,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质量。工匠精神,也是对管理工作的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以“事必尽善”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情,以“工匠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战斗力。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政策措施多么优惠,都将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抓执行就是要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说:“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决摒弃调门高、行动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两面人”行为,用真心抓落实、用真劲抓落实,把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成就、破解难题的成果、人民满意的成效。

  同志们,我们有幸遇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过去,我们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今后,我们也决不能辜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发展新成就。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