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关于印发于永明同志在2018年全省教育技术业务培训上讲话的通知​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8- 02- 11 18: 04

浙教技中心〔2018〕20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技术中心:

  现将《于永明同志在2018年全省教育技术业务培训上的讲话(摘要)》印发给你们,请深入学习领会,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2018年2月10日

 

 

于永明同志在2018年全省教育技术业务培训上的讲话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教育现代化战略部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构建起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以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充分肯定教育技术工作的浙江经验

  教育信息化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这些年,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省教育技术工作在省教育技术中心的统筹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之路,形成了浙江经验。2017年,教育部科技司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6)(基础教育)》显示,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国之首,和江苏、广东同为第一类地区,先行步入应用融合阶段。浙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验之一是全面凝聚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共识。理念是行动的向导。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理念,必须与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步入“十三五”,面对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浙江人民“读好书”的美好诉求,我省及时提出了“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发展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科学把握了教育技术工作的时代内涵和任务。2017年,省教育技术中心和中央电教馆联合发布了《智慧教育宁波共识》,就智慧教育内涵、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进一步形成共识。两年来,智慧教育的理念已经不断地深入人心,探索和实践也都全面开展。如杭州市着力构建智慧教育“融·创”学习共同体;宁波市、温州市整体推进智慧教育;衢州市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变道超车的发展策略;湖州市大力推进教师自制教具,在促进课程教学的同时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这些都是对这一理念和愿景的具体践行。

  经验之二是着力构建完善的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一是创设新型教育技术装备载体。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和移动终端是我省近年来的有效探索,为新型学习空间的创设指明了方向。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66%的中小学校建有创新实验室或学科教室,省级专项为全省中小学校配备5万余套移动学习终端。嘉兴市提出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教室”,计划在“十三五”建成1000个创新实验室。不少市、县(市、区)探索学生自带移动学习终端。温州市云图书馆促进了图书馆和阅读教学的变革。这些实践不仅是装备内容的改变,更是装备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从设备设施的直接引入和简单配置,走向基于课程需求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型、特色化装备,注重以技术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评价,体现装备的课程化、校本化。二是基本建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我省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首个试点省,依托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国家、省和10个设区市、 县(市、区)平台的互联互通,探索形成“映射服务、同构互联、异构对接”三种融通模式。金华市、绍兴市等多地探索形成了数字资源应用的优秀经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转变。三是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目前,全省共建有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1384门、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精品网络课程30门、微课资源3.6万余个,变革了课程形态和课程资源的供给方式。

  经验之三是坚持以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核心。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更是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实现基于技术的教与学创新,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围绕深度融合这个核心,我省这些年在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全省共建有209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35个技能大师网络工作室、20个学科网络协作组、2000余个省级特色教师网络空间。其中名师网络工作室采用“1个名师+10个骨干教师+100个普通学科教师”的模式,累计培养了2523名学科带头人,辐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杭州市拱墅区全面推进网络教研,绍兴市柯桥区、丽水市缙云县积极探索网络空间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数据诊断和分析的教学评价和管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与学方式在各地各校广泛开展。泛在化、个性化、探究性学习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温州市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台州市、舟山市在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中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我们还建成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课系统和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实现生生有一张个性化课表,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和授课老师。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也涌现了很多好的探索和实践。如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师生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衢州市在中小学中整体开展教育大数据试点。

  经验之四是不断创新教育技术发展机制。目前,全省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教育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教育局长、校长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力形势向好。在发展机制上,省教育厅积极推进从主要依托教育系统自身建设上升到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上来,先后与电信、移动、联通、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开展战略合作。在教育资源建设上,省教育技术中心按照“开放众筹”的互联网思维,探索“按用付费”机制,整合学校、教师、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参与,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宁波市也先行探索“甬上云淘”,以市场机制创新优质资源的供给,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二、融合创新,准确把握教育技术工作形势和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标志,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这个转型,来自于新时期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新形势首先来自时代发展的挑战和要求。教育是社会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因此,教育形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复杂。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整个社会向信息化转变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灵活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传统的器物配备和工具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避免只见“物”不见“人”。

  新形势还来自教育主要矛盾变化的挑战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务,占据基础性位置。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有学上”、“有书读”到“上好学”、“读好书”已经成为浙江人民对美好教育的主要诉求。对照人民群众读好书的新期盼和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目前我省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如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够充分、教育评价多样化和过程性不明显、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习内驱力有待提高等。主要矛盾的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公平、质量、人本、创新等成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时期全省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新形势还来自科技革命的挑战和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些技术的整合正在推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深刻变革。3D打印能让化学教学中复杂、抽象的分子结构变得具体和形象;虚拟现实带学生进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替代世界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大数据让我们能够读懂学生的学习行为;移动互联技术让学习打破了边界。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变革已经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浅层次应用,而是带来了一场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能力等全部要素的深层变革。可以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正逐渐从外生变量蜕变为影响教育系统变革的理念和文化的内生力量,将重塑教育生态。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划入新课标,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和任务。这个任务,简言之,就是“连接最后一公里,深度融合促创新”。融合创新,要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智能感知、无缝连接的智慧教育环境的构建。二是教育资源供给泛在化和差异化,要按照互联网“开放、众筹、共享”的思维,从教育系统自建资源走向社会力量联合供给,实现多样化、差异化供给。三是要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会操作设备,而是要学会应用技术创新教学。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是使用技术的教师,却可以取代不用技术的教师。四是技术支撑的教学创新,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基于数据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准教学。

  三、勇担使命,努力开创教育技术工作新局面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浙江教育信息化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下,要不断自我超越。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实施浙江省教育现代化战略和“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面发展智慧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技术工作仍任重道远。借此机会,我提四点要求:

  更新理念,深化认识。更新理念是当前做好教育技术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更新理念,要调整发展定位。各地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要从全局角度系统谋划区域教育技术工作,立足教育改革发展需求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路径和策略。要统筹区域发展,合理投入,协调区域、城乡、校际投入的均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优化投入结构,加强创新实验室、移动终端、学科教室等新型、特色装备建设,真正服务学校、教师和学生。更新理念,还要明确发展重点。当前,我省教育技术工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依托技术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点,连通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从应用走向融合创新,实现以“精准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育,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

  提升素养,建好队伍。人是第一要素。抓好队伍建设也就等于抓住了推动发展的“牛鼻子”。时代的发展给教育技术工作赋予了更高要求的历史使命,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区域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力的构建、智慧教育技术环境的优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工作机制的创新等,都是我们要着力去研究、去破解的课题。迎接考验,加强队伍建设,一要抓好三支队伍,即领导队伍、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领导队伍是“关键少数”,是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力。局长、校长的认识直接决定区域和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推进,要在领导层面形成共同愿景、完善制度政策、推进执行实施。管理队伍就是技术中心主任,要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参谋,还要为领导力的落地实施发挥中坚力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连通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教师,核心也在教师。教育信息化2.0提出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就是对教师发挥根本作用的定位。加强队伍建设,还要强化三种能力,全局谋划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全局谋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形成教育技术工作共同愿景和发展蓝图的基础,是教育局长、技术中心主任的首要职责。调查研究是推进工作实施、服务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要围绕教育技术工作的重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真正把师生需求、师生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统筹协调就是要把教育技术工作作为系统工作来推进,形成跨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机制是关键。加强队伍建设,还要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三项职能。研究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路径,指导辖区内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服务师生的教与学。这是我们做好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职能,必须成为我们这个机构和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什么样的技术真正符合师生需求?衡量的标准,不是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也不是简单地实现题海战术转换的技术,而是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技术应用。这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关。任何把课堂学习变成课外学习、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技术应用,都只是知识教育的附庸,不是对教学的创新,也绝不能进入我们的学校和课堂。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教育技术是一项极富创新精神的工作。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是进一步做好教育技术工作的必要保障。一是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应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机制,吸引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省教育厅近年来与浙江电信、移动、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都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战略合作关系,在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试点示范机制。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充分尊重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用创造性的实践不断丰富我们的思路、做法,着力培育好案例、好经验、好典型,讲好教育信息化故事,为全面推广起到探路、突破和示范的作用。三是竞争性配置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竞争性获得,能够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选择实现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这几年省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装备项目中引入竞争性配置机制,是富有创新的举措,也是负责任的行为。希望各地能积极借鉴,有效组织实施好,真正把这些公共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在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2017年启动了按用付费试点,这也是竞争性配置的积极探索,让最优质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共享,让最优秀的教师发挥最广泛的影响。

  全面从严,加强清廉教育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完成新任务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教育技术工作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大、项目多,涉及很多的人、财、物,要特别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如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如何把握边界;各类互联网产品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把关,确保这些产品没有延伸出其他的利益分配,并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这些都是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必须高度重视。新年之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全面推进“清廉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教育技术中心近年来也就教育技术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机构和部门能力建设制发了指导意见。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充分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意见,切实履行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从“关键少数”抓起、从党员干部抓起,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专业能力建设,按照打造“清廉教育”的要求,守住清廉底线,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队伍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网络安全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这几年,全省教育网络安全整体形势良好。但仍存在技术能力不强、网站散乱、数据保护力度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去年媒体曝光学校网站因工作需要在公示学生信息时,未对学生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引起广泛关注。希望各地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安全态势感知和通报预警,重点做好数据安全保护,建立“进不来,拿不走,看不懂,改不了,跑不掉”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