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时俱进 着眼长远 只争朝夕 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郭华巍同志在全省设区市教育局书记局长读书会上的报告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7- 08- 15 14: 21

(2017年8月1日)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贯彻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研讨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的重大任务,推动创建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两个高水平”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因此,今年的读书会,是一次传达领会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会,是贯彻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动员会,也是研讨“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诸葛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希望大家通过学习、研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重大问题上形成一些思想共识。

  关于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我们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进行了研究。省十四次党代会之后,教育工委、教育厅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会议安排,我先把自己关于教育现代化战略的一些想法抛出来,供大家参考。大家在接下去的研讨发言中,要做到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努力为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贡献智慧。

  一、如何认识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就先后实现了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从落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我国教育现代化也是这样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赶超过程。

  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着眼于“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于1983年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思想,从此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十二五”末,我国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都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就浙江而言,历史上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崇尚兴教办学。自古以来,浙江的土地上成长了一大批人才,在中国见诸经传的文化名人中,浙江籍的约占六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的约占五分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浙江教育发展迅速,逐步从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2010年省委、省政府在《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省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6%,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年上升至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和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段及以上教育比例分别为16%、8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渴望,浙江人民更为迫切,也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但是,正是因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追赶过程,随着情势变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情势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回调,使得金融危机时期各国教育经费紧缩的状况有所好转,教育发展趋向回暖,尤其是经济低迷或危机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对国民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投资。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其深度与广度已经使人难以想象。人工智能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对未来社会变革和对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创新、人才是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采取了更大力度发展、变革教育。

  ——普遍加大了教育支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030年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至少达到4%—6%。如:德国,2014年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用于教育的公共预算支出上升20%;2016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又提出了两项新的高校资助计划——“创新型高校计划”和“青年学者促进计划”,其中“创新型高校计划”项目计划投入5.5亿欧元。俄罗斯在《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方案》中提出,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创新发展,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支出,预计到202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GDP值的7%。

  ——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英国在2014—2015年度,英国大学的总收入是331亿英镑,较2013—2014年度的307亿英镑有所增长;其中财政盈余19亿英镑,相当于总收入的5.6%,较2013—2014年的3.9%与2012—2013年的3.7%有较大增幅;美国联邦教育部自2010年以来进行了七次创新投资发展性竞争拨款项目,总投资超过13亿美元,用来鼓励学生学习和改善学校环境。世界银行对各国教育的贷款资助也大幅提升。

  ——更加关注弱势群体。英国教育部在2016年4月宣布将斥资2亿英镑投资建设儿童社会福利创新项目,以彻底改变全英最弱势的儿童及其家庭。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16年宣布将投资11亿美元用来修缮和更新学校的基础设施,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更加重视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以美国为代表的STEAM教育理念倡议是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提倡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各种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以培养孩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综合素养,提升全球竞争力。创新教育最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国家是以色列,共830万人口,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创新公司居世界第二。全球众多行业巨头企业喜欢选择以色列作为本国之外的研发中心。以色列教育强调玩中学、做中学、探究式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争辩的互动中学习;通过怀疑解释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学校百花齐放;增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造自由,这些理念和做法值得去学习研究。

  从国内看,各省(市、区)都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尤其是东部发达省份,更是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建设教育现代化。如上海市,在基础教育领域重点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精神,深入实施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加快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科学评价学生成长情况;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为抓手,重点支持若干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世界前列,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各级各类卓越创新人才。上海对教育、对高考的研究确实非常深入,走在前列。江苏省提出了“一达到两提高”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确保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江苏作为教育部的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有许多成功经验。广东省提出到2018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不久前,我随省党政代表团赴安徽、江苏、上海学习考察,更是切身感受到了长三角两省一市加快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决心和行动,也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短板。针对国内外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拉高标杆,调整步伐,重新规划我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二,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党代会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高水平”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要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和“六个浙江”具体目标,突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根本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需要大批创新人才、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我们要自觉把教育工作放到“两个高水平”的目标中来思考,放到“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建设的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强化使命担当。省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把公平和优质的要求贯穿到教育事业发展中去,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落实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新战略,对照“两个高水平”的要求,我们要深入查找我省教育与“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两大战略目标的差距,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全面实施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两大战略,科学设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努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落实省党代会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第三,国家就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规划。随着全世界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也必然水涨船高。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中提出:“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年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为此,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准备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2020年)》;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以此对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规划。初步确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到2030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也要积极应对,及时根据情势的变化调整我省的教育现代化战略实施进程,以更加长远的视野、以更高水平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高水平”,加快“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建设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订《浙江教育现代化2030行动纲要》,建议我省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2020年高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到2030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如何认识我省教育现代化存在的短板

  我们建设教育现代化,是全面的、整体的教育现代化,而不仅是教育某一方面的现代化。面对“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要在教育的内部、外部各个方面向更高水平迈进,横向的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法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纵向的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现代化。这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各地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既有区域不平衡,也有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不平衡,有些是被教育现代化的一些统计数据掩盖了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因此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既要拉高标杆,把优势做强;又要“查补短板”,把教育的“底部”抬高,把教育的“短板”拉长。这里重点探讨几个方面的短板。

  第一,育人工作还不够到位。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德智体美”互为一体、不可偏废,首要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这就要求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德育放在学科之首。但实际工作中,一谈起教育现代化,一些地方就以办学条件、设备设施、入学率、生师比、小班化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来展示自己的发达程度,教育现代化变成了单纯显性指标的比较。德育逐渐沦为“副课”,育人沦为“副业”,德育课程依然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表面上看,这是管理问题、体制问题,实质上是理念问题,就是我们到底持什么样的教育观、人才观、政绩观?教育到底该抓升学优先,还是抓育人优先?以什么评价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一位好老师?事实上,这些年在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教育问题,如争抢高分生源、分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违规补课、升学率排名等等,都是在办学的根本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把升学当成办学的全部,把分数作为育人的标准,把“人的教育”异化成了“分的教育”,忘却了教育的“初心”,损害了孩子的健康。现代化的教育决不能只有分数、只有考试而不见鲜活的人、个性的人。目前存在的全社会教育理念的偏差和教育生态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要有改革定力,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校、家长、社会转变思想理念。我们应该补上育人的短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入研究育人的对象、育人的方法、育人的载体,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离开了“育人”这个核心,一切教育现代化都只剩下空壳。

  第二,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虽然我省所有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已有35个县(市、区)通过了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县评估认定,但我前面说过,这是统计数据掩盖了一部分事实。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很不均衡,离“高水平均衡、高质量普及”的目标还有距离。全省义务教育资源平均校际差异系数从2014年小学0.370、初中0.319,已经分别降低到2016年小学0.313、初中0.270,但小学校际差异系数超过0.35的还有23个县(市、区),初中还有6个县(市、区)。“城市挤、乡村弱”的状态依然存在,全省有33个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801个56人及以上的大班额班级。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义务教育要求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均衡走向市域均衡,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7月3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教发〔2017〕25号)目的就是促进我省城乡义务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7月27日下午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重点县工作会议,就是推动10个重点县抬高“底部”、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依然是突出短板。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薄弱、保障机制不完善、办园水平偏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经过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相较于我省其他类别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全省尚未全面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省74.8%的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尚有近1000所未定等级的幼儿园,优质幼儿园(一、二级幼儿园)仅占27.0%。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省在园幼儿人数将新增47万人左右。按照生均9.5平方米要求,全省共需新增752万平方米校舍(包括现有幼儿园办学条件改善),按每园9班规模测算,全省共需新建幼儿园2485所。因此,学前教育既有存量园改造提升的任务,又有新建扩建幼儿园的任务;既有硬件条件改善的任务,也有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质量提高、体制机制创新等软件提升的任务。今年5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将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们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和依据。根据条例,每个乡镇必须办一所公办幼儿园,一是起到示范作用,二是起到指导作用。条例还规定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问题。我厅已经起草了《浙江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2017—2020年)》报省政府审定,请各地不要等,要以贯彻《条例》为契机抓紧制定实施本地发展学前教育的第三轮行动计划,力争补上这一短板。

  高等教育是我省的另一个突出短板,并写入了省党代会报告。最近,省委在长三角学习考察报告中又将高等教育列为五大短板之一。总的来说,我省高等教育不强,因而不能说“教育强省”。具体说,是“三个不匹配”:高等教育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与浙江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不匹配。主要表现在:我省高水平大学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许多高校学科专业雷同,特色不够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支持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高等教育短板的核心是高水平大学的短板,有人说是我省高等教育“高原海拔不高、高峰数量不足”,本质是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的短板,制约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这些短板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存量提升和增量发展”两条路径,“外部改革和内部改革”双向发力,推进我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提醒各位的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县级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很高,或者说冲动很强烈;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家有志于办高等教育,也很有热情。对此,一方面,我们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和大力度的举措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学科,引进、新办、合作都可以,多途径办学。比如西湖大学,势头很好,要办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适度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毕竟目前高考录取率已达到高位,低端的高等学校已经面临生源问题。同时在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上,各地要统筹考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状况是否契合、匹配,要形成集聚效应,打造科教创新小镇,不能孤立发展而要融合发展。在这方面,苏州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四,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学改革也好,课堂创新也好,立德树人也好,最终都要靠教师去承担、去体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现代化。习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北师大座谈会中讲到“教师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2016年在北京八一学校讲到“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对教师提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但是,当前我省的教师队伍,既存在量的问题,也存在质的问题,更存在机制问题。

  在量的方面,集中表现为编制总量不足,包括临时性、结构性短缺。小学教育生师比低于全国平均。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小学女性教师比例过高,今后一个时期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程度还会加重。中职学校至今还没有出台编制标准,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低于普通高中学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生师比高于北京、江苏。

  在质的方面,教师的执教能力不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当前许多学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传统落后,即使套上了“信息化”的外衣,也只是把陈旧的教学内容放到PPT上,把黑板换成电子化的“白板”,实质上依然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佳,课程缺乏吸引力。过度应试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个性化教学远未实现。我非常赞同顾明远所说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不革新教学方法就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而教学方法的革新需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这方面,今后要深入研究,一方面要加强改进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培训;另一方面,要发挥我们的教研优势,让教研系统切实承担起加强教学研究、指导教师教学的责任。据了解,英国通过研究认为,上海之所以在PISA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教研制度。大家一定要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好,切实加强教研工作。再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改进师范生培养,从招生选拔方式到培养模式都要进行改革;重视教师专业性培养,加强实践环节,适应中小学“课改”变化。

  在体制机制方面,包括教师管理机制和待遇落实机制还存在问题。管理方面,教师队伍的管理,尤其是编制管理比较机械,教师的“进口”和“出口”都不够通畅,“县管校聘”改革还在待深化,教师流动仍然存在很多障碍。要建立并完善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临时周转编制和储备编制,以应对全面两孩、城镇化和高考改革需要,这方面要向政府多参谋建议。待遇方面,因为待遇不够高、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够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报读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待遇不够高也致使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够多,或者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到了教学之外的事情。我们要加强督查,努力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以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读师范、从事教育。

  第五,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我省各类劳动力培训机制已经比较健全,最大的短板是老年教育几乎空白。我省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53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35.3万人,占16.9%;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0万人,占20.2%。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为550.9万人,占58.9%。这部分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教育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我们的老年教育供给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各级老干部局和民政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在学人数仅占全省老年人口的2%左右。教育现代化战略不能遗忘这部分群体。要确立“老少均衡”的教育发展战略,逐步把老年教育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统一规划范畴,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三、怎么样突破和深化关键环节的改革

  破解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要靠投入,更要靠改革。在一定的时期内,在财政增长趋缓的新常态下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希望不大。因此,教育现代化越是向纵深推进遇到的难题越多,难度也越大,越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努力向改革要资源,向改革要空间,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效率,用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进一步在全党举起改革这面大旗,充分释放了“铁了心抓改革落地”的强烈信号。省党代会提出的“改革强省”工作导向,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今后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深化完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虽然我们反对“考什么学什么”,但事实上考试就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敏感、最受关注,也是教育领域最关键的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省是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自2014年试点以来,至今即将完成首轮试点,目前已进入第三段的录取阶段。从第一段、第二段录取情况看,一段考生志愿投档率高达99.59%,往年一批的投档率在81%左右;二段考生志愿投档率达到92%,往年二批次投档率为89.9%。今年出现了志愿填报率高、志愿投档率高、志愿满足率高、考生的选考科目与学校设置的专业要求匹配度高、退档率显著降低的“四高一低”好现象。特别是今年985、211高校招生和省内优质高校比去年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使考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7月31日上午,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国务院高考招生综合改革会议和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车俊书记充分肯定我省的高考改革,并向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问候,对下一步完善改革方案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对我们教育系统的极大鼓励。我们三年的试点一直在一片意见和质疑声中走过来,非常不易。既然是试点,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是具体制度设计问题,有些是技术操作问题。我们已经邀请第三方开展总结评估工作,并及时向省政府和国家提交改革试点报告。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对待高考综合改革,共同把国家的试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同时要充分运用好高考招生改革功能,促进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高考改革为契机,我们要积极推进深化中考改革。中考也是重要的民生。这些年中考难、初中生课业负担重等批评之声日益增多,的确需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完善,既与高考改革相衔接,又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我厅已经草拟了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主要思路是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探索多元录取机制等,改革目标是切实改变单纯以学业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和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希望各地认真研究并提出意见,同时尽快细化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第二,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直接关系教什么,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大事。我们要深化认识,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深入了解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方面已有既定的政策,请大家认准方向,扎实推进。目前,有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真正去理解为什么要课改,不是“我要改”而是“要我改”,被动应付,不主动作为。其背后还是认识和理念问题。由于没有提升理念,穿新鞋走老路,千方百计变着法子回到老办法上去,以至于许多改革没有落地,或者落实有偏差,甚至与课改唱反调。课程改革还要重点研究三件事:一是品德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如何落实在课程体系上,如何把综合素质评价做实;二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设置相关课程加以落实,希望各地积极试点探索;三是体育教育,我们已经起草了深化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着力培养学生1—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好习惯。主要思路是:推进高校俱乐部制改革,培育体育文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分段选择教学内容;开发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学校体育课程;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继续把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状况向全社会公布。这项课程改革希望各地好好抓一抓。现代化的教育,理应培养有健康体魄的人才。

  第三,推进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重点是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方式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做到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尤其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技术,适应“人工智能”的挑战。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更要注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也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精准教学”。这方面,我省已有4个地区的4所高中与科大讯飞合作,尝试应用基于大数据的作业软件,通过精准化的作业选择,努力实现“减负”。我们希望通过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办法。浙江是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先进的省份,我们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教育”等途径,努力创建浙江的“智慧教育”品牌。

  第四,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民办教育是我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事业,这是一个重大选择。现代化的教育,就是需要公办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关键是,既要扶持民办教育繁荣发展,又要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着眼于贯彻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相关文件,我们正在研究制订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许多两难问题,研究解决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要细化,不能一概而论,开大药方不解决问题。所以在这次政策制定中,要增强针对性。

  第五,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从教育“管办评分离”到“放管服结合”改革,标志着教育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又一次进步。“管办评分离”侧重的是厘清政府、学校、社会的职责,通过政府优化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科学评价来构建教育治理体系。我省作为教育部试点,已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确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单位的通知》,确定78家单位承担12个试点项目。今年,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又推进了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并出台文件就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出了指导意见。我们一方面要贯彻落实这个文件,另一方面要把“放管服”的思想延伸到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政府自身改起,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着力做好“放”的文章,切实简政放权,减少各类检查评比,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学校办学、教师从教、学生学习、家长提高创造更多的条件。教育部门要学会宏观管理,更多地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方式指导和管理学校,而不介入具体的办学治校事务。这考验的是我们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和进程。

  四、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现代化获得感

  现代化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教育现代化建设不能自我评价、自我陶醉,最终需要人民群众来检验、来评判。我们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体验”,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有为地回应民声民意,以“更优质的教育、更精细的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教育获得感”。

  (一)必须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问题是提升教育质量,人民群众对教育最关注最直接体验到的也是教育质量。各地要从落实教学常规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从教师抓起,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各地通过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目前,我省正在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作为教育系统,也要积极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开展全局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从师资、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明晰质量的内容,建立完善教育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引导各地区、各学校按标准提升教育质量,让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可知、可感、可衡量。

  (二)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一是减负。怎么样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减”出成效?我们出台了那么多政策,怎么没有太大的效果?到底症结何在?这些问题值得好好研究。我认为,一方面,要从评价改革入手,改变唯考试、唯分数评价办法,用更加多样化的“尺子”去“量”学生,让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市场。尤其是各类学校招生入学不得以各类奥数、竞赛成绩为条件,从根本上缓解全社会的学业焦虑;另一方面,前面讲过,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来“因材施教”,实现“精准作业”,减轻课业负担。

  二是择校。我省各地已经全面宣布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了,这已成为教育公平的一张名片,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政府就是要致力于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几所“名校”。但是,这几年“择校热”又逐渐回潮,公办不能择就择民办,一些民办学校人满为患。这些“择校热”的背后,实质上是片面教育观、人才观、政绩观的驱使。民办学校通过“掐尖”来获得优秀生源以维持高升学率,地方政府借助民办学校的高升学率来维护本地教育质量和形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事求是讲,这并非是“好学校”,无非是“生源好的学校”,最终受损的是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校。希望各地统筹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下大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服务。就是教育怎么样为社会、为家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当前,中小学生放学后托管的问题,社会反映比较多。能不能从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角度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筹划放学后无人照看家庭学生的“托管”服务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体设施、图书馆等方面的条件,让学生放学后仍然能够留在学校活动。民有所需,我有所应。虽然放学后“托管”会涉及经费开支、安全责任等问题,但回避、逃避不是办法,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才是教育本色。省级层面,我们要积极争取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为各地创造政策依据和条件。各地如果有好的探索,我们全力支持。

  四是培训。校外“培训热”,也是社会诟病教育的主要话题之一。鱼龙混杂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确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这类培训机构干扰了学校教育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社会反映很强烈。治本之策是我们把“校内”的教育办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使他们不用担心学校学不好、学不全。当然,科学而适度的课外培训,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发展健康的培训市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但以过度文化课补习为主的培训是不利的,需要加强和工商、税务、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协作,规范培训机构的管理,防止这些培训机构进入“三不管”地带,更要防止校外培训机构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大的冲击和干扰。尤其是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学校,严查培训机构与学校招生挂钩、学校办学资源违规出借出租、培训机构进校园招生宣传以及公办学校教师到培训机构任教等行为。

  五、如何加强对教育现代化的领导

  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是全省教育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落实好这两项战略,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新机制,统筹协作。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履行好政府责任。国务院制定了《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将对省级政府领导、管理、保障、推进本行政领域区域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关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这一文件,标志着国家正式开展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评价。一直来,教育法规“偏软”“偏松”,对各级政府履行法定教育职责缺少有力有效的制约。国家出台的这个评价办法,将成为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全面落实依法治教的新抓手。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履行好省级政府的教育职责,并把相关职责分解到政府各个部门;另一方面正在研究制订《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及相关考核制度,压实市级政府的责任。通过省抓市、市抓县,把政府的教育职责层层落实到位。

  (二)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眼当前也要放眼长远,更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以更加宏观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来领导和谋划教育工作。既要坚持群众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解决好眼前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又要坚持教育理想,按教育科学和教育规律办学治校,不能跟着家长、跟着媒体、跟着“流行”办教育。希望各地坚持结合实际、遵循规律办教育,不做超越阶段的事,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不做政绩冲动的事;不求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一个地方与全省教育的关系,不能违规“超车”“抢道”,更不能为了一校、一地之利,片面做抢生源、挖教师的事。省教育厅将努力做好统筹协调的文章,更多地把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倾斜,让全省每个地区都能朝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三)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教育事关民生,长期以来一直是群众热议的话题。教育需要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现在是信息时代,宣传也是生产力,正能量的舆论就能促进教育改革发展,负能量的舆论就会阻碍和延误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部党组今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主动宣传和舆情回应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也正在制订贯彻意见。希望各地教育部门主动地多想办法、多方沟通,积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