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年水乡 枕“网”而居

浙江省桐乡市推进智慧教育纪实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7年11月13日 第01版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7- 11- 16 08: 41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基层看落实

  烟雨江南,水墨乌镇。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却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朴与前沿的对话。

  自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办,这里就成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种下互联网基因的江南水乡绽放出智慧城市的别样韵味,迎来国人和世界目光。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8次提到互联网相关内容,并首次明确提出办好网络教育。

  千年水乡邂逅互联网,是巧合还是必然?记者日前走进桐乡,撑下一支教育的“长篙”,向水乡流淌的河水中“漫溯”,寻找桐乡教育的一船“星辉”。

  使用,教师最清楚

  在技术面前,教师真正成了主导者

  今年2月,陆炳康从翔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被破格提拔为乌镇植材小学校长助理。原因,就是他对智慧教学的执着追求,从自发学习到带领团队攻克。

  2014年,翔云小学与公司合作,免费试用希沃交互智能教学一体机。当初,一体机只是被简单用来播放PPT(演示文稿)。对信息化应用产生兴趣的陆炳康发出了疑问:难道一体机,只能用来播放PPT?

  在课堂需求和问题导向的双重刺激下,陆炳康不断探索对一体机的使用,成长为一名信息化应用的“发烧友”。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几名对信息化感兴趣的教师自发成立了一体机应用攻关小组。无数个夜晚、周末,他们聚在一起研究,一体机的各项功能被不断“发现”,并应用到教学中。

  当初只能用来播放PPT的陌生机器,变成了能唱、能互动的“魔术盒子”。“发烧友”教师的课,成了学生最期待的课。

  “发烧友”的自发行动,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校长施志萍说,学校适时成立了智慧教育应用教研团队,让“发烧友”攻克,教研团队吸收成果,然后变成培训内容,向全校推广。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我们注重问题导向,加强问卷调查。”学校教科室主任章雁说,教师信息化应用的问题一一被挖出。针对每一个问题,教研团队给出了一对一的解决对策。

  “信息化是海量的、碎片化的。”章雁说,培训内容和形式都要打碎。“在翔云小学一个固定会议前的5分钟,都是学校信息化校本培训时间,5分钟解决一个小问题。日积月累,大家信息化水平都提高了。”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学校又提出了一体机教学功能过关测试,建立过关题库,每学期期末进行所有教师包括校长在内的随机抽题测试。

  试用期结束后,一条条一体机的使用改进意见被送到了厂家面前,令厂家十分意外。于是,陆炳康和同事应邀担任公司兼职技术顾问。

  在技术面前,教师真正成了主导者。

  放眼全市,教师自发探究智慧教育的热情被点燃。

  在乌镇中学,城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研判、后进学生照顾不足等问题,困扰着2014年新来的校长朱新江。一次偶然的机会,微课制作进入了他的视野。

  “可以反复收看,在家也可以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朱新江体会到了微课给教学带来的好处。现在,该校所有教师都开始制作微课,微课成了教学的好帮手。

  如今在桐乡,一个由几名对信息化应用感兴趣的教师自发成立的信息化创新教学联盟正在逐步壮大,成员已有近百人。每周二线下沙龙、定期专题讲座、实时线上指导、编纂个性教材……半年多来,已有超过1500名教师受益。

  监管,政府说了算

  在学校、政府、企业之间划定一条清晰的界限

  学校自主,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就没有事情做了?

  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路茂方说,软硬件好不好用,学校最清楚,政府不干涉。但背后的供应商,合不合格?是不是真正俯下身来推动智慧教育?这就是政府的事了。“一句话:监管,政府说了算。”

  在桐乡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办公室对面,有两间办公室,一间是头脑风暴室,一间是智慧工作室。

  头脑风暴室,与普通会议室没有区别。然而从去年到现在,已有近百家公司来到这间办公室宣传过。

  “真正留下来的只有三家。”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主任施维良说,被确定要合作的公司才有资格入驻智慧工作室,这里提供了工位、网络等舒适的办公环境。

  从一间办公室到另一间办公室,从百家公司中筛选出三家,仅仅一墙之隔。

  这道墙是什么?是政府的监管。

  为筑牢这道墙,桐乡教育局做了两件事:建立10所“智慧校园”试点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严格筛选的10所试点校,涵盖幼儿园、中小学、电大等各学段学校。各类教育信息化新型装备和“狸米学习”“一起作业”“攀登阅读”等众多特色应用软件正在试点校里试用、孵化。

  这个项目能不能向全市推广,则由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决定。在委员会名单上,记者看到成员来源广泛:技术人员、教研员、校长教师、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

  那么,专家检验公司和产品的尺子又是什么?“本地化和实用性。”施维良一语中的。在他看来,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数据+服务”。数据和服务能否本地化?能否真正让师生家长认同并受益?这就是桐乡检验“智慧不智慧”的两把尺子。

  施维良举例说,去年上海一家教育公司到桐乡推广它的教育APP(手机客户端软件)。市教育局给出的条件是:第一,数据中心必须建在桐乡并掌握所有数据;第二,APP不能用公司名,要改成“桐乡教育”,并开放后台,允许学校因校制宜进行个性化改造,同时开放第三方接口。

  这家公司几经权衡后答应,第二天就派了4名技术人员来到桐乡进行定制开发。公司负责租房扎根桐乡,然后就在智慧工作室办公。这一干就是一年,人数也增加到10人。

  现在,“桐乡教育”APP已成了桐乡教育最大的线上平台,教育局行政、学校管理、家校互动全部搬到线上。统一的模板与开放的设计,让每人、每校都在自由与约束间驰骋。

  截至今年10月底,“桐乡教育”APP已有90所学校的8500余名教师和13万名学生家长安装使用,点击量达到1229万多人次,活跃用户超过11万。这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

  本地化的结果,就是政府主导、公司参与,尽最大可能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在施维良看来,只有秉持这样的原则,智慧教育才不会走偏。

  短短一年,桐乡教育局在学校、政府、企业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使用、监管、技术各司其职、各行其事。

  资源,教研员来定夺

  “网罗”全市名师,把脉信息资源建设

  暑期,在桐乡教育门户网站上,挂着一个特殊的浮动窗口:2017年桐乡市互联网学校暑期直播课。

  点击进去可以看到今年暑期9个学科90节桐乡名师直播课的课表,内容包括试卷讲评、名著导读、疑难点回顾等,学生可按时间表看直播并互动。

  为了实现接收端全覆盖,今年5月,浙江首家公益性智慧教育TV端——“桐乡智慧教育”正式上线。每个桐乡人只要打开华数电视页面,点击“智慧教育”板块,便可选择微课、直播课进行观看,实现了手机端、电脑端、电视端统一推送。

  路茂方介绍,桐乡市互联网学校是浙江第一家公办互联网学校,于今年一月正式上线。直播课堂、智慧研训、资源建设、家校共育等功能,成了这一新生实体的使命。

  谁来讲,讲什么?在路茂方看来,资源平台建设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名师。因此,桐乡教育资源的建设要让教研员全面介入和把关。

  桐乡市互联网学校首任校长蔡祖良的另一个身份是市教研室副主任,在他的主导下,互联网学校“网罗”全市名师,组成11个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名师工作室会议、名师直播质量分析会等,为信息资源建设把脉。

  教研员,“网罗”资源;名师,“坐诊”云端;师生,时时处处可看。

  “全覆盖、优质化”,这让商业培训没了市场,政府视频资源、直播课则门庭若市。在2016学年寒假及第二学期,互联网学校开设了两期138节直播课,收看人数超过21万人次。

  自2016年区域提出智慧教育的命题后,桐乡教育生态悄然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每年达到3000万元,全市教职员工每人每月获得500兆移动办公流量补助,智慧教育被纳入政府教育督导,信息化应用纳入名师评价。

  距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场不远,植材小学在校长彭建清的带领下,正被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智慧校园:在校门口,高清摄像头接收到刚进校门的学生佩戴的电子胸卡发出的信号后,自动拍摄10秒进校视频及照片,发送到学生父母手机上;在教室电子班牌旁,学生可以用电子胸卡刷卡查看父母发来的信息;在课堂上,学科教师拿出“码书”(印有二维码的辅导书),告诉学生每道作业后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可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

  在桐乡,记者仿佛看到了未来智慧校园的模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